Banner
首页 > 行业知识 > 内容

易拉罐啤酒的发展历史分析介绍

  易拉罐啤酒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但在20世纪初期,挑战不是把人送到月亮上去,而是把新鲜的啤酒带回家。

  在20世纪30年代,制造技术取得了飞跃,可以将啤酒封闭在钢罐内。

  罐子比玻璃瓶容易堆叠,运输和携带,重量也相对较轻,不容易破碎。缺点就是当你在酒吧里看谁不顺眼的时候,你不可能抡起一个罐装啤酒朝着那人的脑袋上砸过去,完全达不到那种玻璃碎片四溅的效果。

  用罐子装啤酒的方法听起来不错,但就是有一个小问题,这玩意怎么喝?

  喜欢喝酒人的智慧是不能小觑的,只要有酒喝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于是有了"教堂钥匙”这种开罐器。

  不知道这东西跟教堂是否真的有关系。通常的使用方法是用"教堂钥匙”分别在盖子上下扎两个一大一小的三角洞,大的那个用来倒酒,小的空用来进气。

  为了寻求好的包装设计,包装创意设计师在1935年开发出了锥形罐。

  开瓶盖虽然比在罐子上扎眼儿来的方便,但还是要随身携带一个开瓶器。

  平顶罐和锥顶罐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。直到 1959 年,一个名叫 Ermal Fraze 的工程师在家庭野餐时忘了带“教堂钥匙”而被迫使用他的汽车保险杠打开他的啤酒罐。这次难忘的经历让他耿耿于怀, 一气之下发明了拉片。

  易拉罐作为啤酒包装近乎接近完美,但被拉下的拉环随意丢弃造成环境问题,有些人索性将拉环直接丢进罐里,自作聪明的以为自己解决了问题,然后开心的大口吞咽着啤酒,此后医院的急诊室里总会出现一些吞进了拉环的病人。

  为了寻找一种没有额外拉环的包装方法,20 世纪 70年代,Coors实验室发明了这个按压式的罐子。

  自从用了这个易拉罐啤酒包装开始喝酒,大家就总觉得酒里有股血味…

  直到 1975 年,发明家Daniel F. Cudzik设计了我们都熟知的流行顶部。

  这个顶部没有了环保问题,也不会把手指割伤,但由于没有进气孔,倒酒过程会形成湍流,咕咚咕咚的倒酒声成为罐装啤酒的特征。

  20世纪90年代,制造商终于开始扩大开口,虽然有所改进,但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。

  在近几年,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新的方法:全孔径拉罐,澳大利亚的 BentSpoke Brewing 公司尝试使用这种大的拉片盖子。

  澳大利亚的啤酒评委 Chris Shanahan 并不看好这种设计,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后退,罐盖的丢弃还是会造成环境问题。

  四年前,米奇乐实验室开发了一种“戳洞盖易拉罐”,这种易拉罐的瓶盖可以用一个锋利的工具戳上一个洞,让气体从上面流进罐内,可以明显减少倒酒时湍流的问题。

  Crowler 是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罐体包装,可以单独灌装,对于鲜啤的即时包装非常的方便,逐渐成为酒厂现场打酒的器具。

  啤酒的金属罐包装已经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,很多的办法其实都已经被尝试过了,目前市场上的流行的应该就是能想到的好的包装方法,看看百威酒厂的罐盖博物馆就可以一目了然,我相信产物都会有改进的空间,只要我们再大胆一点,易拉罐啤酒的历史的改变可能就此发生。

易拉罐啤酒